大學開課先修:「求助」祕方

giftedhk

IMG_3966.JPG
Image source: http://www.autism-community.com

據有關求助行為(Self-regulated help seeking behavior,Karabenick, 2003)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求助」行為牽涉連串步驟,雖然這些步驟未必需要順序執行。但總的來説,執行「求助」的過程原來涉及思考、情感調控、社交應對和客觀處境(例如是否友善和安全等等)。求助者需要考量以下的步驟:

(1)能判別到底是否有問題,若不覺得有問題,當然不會思考解決方法,(2)若察覺問題存在,還需決定是否想求助?(3)是否清晰自己需要什麼幫忙?(4)找誰求助?(5)定下求助的目標。(6)怎樣把問題凖確地表達出來?(7)取得别人的幫助吸收意見,尋求改良辦法。(8)整理所得的支援,切實執行直至問題得到解决。

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學懂了以上步驟,他們沒需要有意識地思考,他們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如何「求助」。

不過硏究亦顯示有些大學生在社交和情緒發展不太成熟,他們往往遇到困難時不懂求助。所以大學校園即使能提供學生支援服務也不足夠。一旦部分有需要的學生不懂得「求助」的技能,那麼,大學學生支援服務工作者乾坐在辦公室等有需要的學生來求助,實際效果不大。他們不如主動出擊,及早提在校園推廣「求助技能」的認知和實踐訓練。特別是每個學期開課第一、二周及考試前後,相信這種安排能幫到更多有需要的學生。

筆者確有兩個大學生個案,她們都有遲交功課的問題,令她們每個學期末都被教授追收功課或被校方警告,簡直「險象橫生」。她們的共通處是專注力失調和自我中心,只把焦㸃放在怎樣把功課做得更完美,從不想到遲交是犯規行為,無任何理由「閉門造車」。說實話,功課上有疑難應及早找其他人(包括教授)商量,尋求解决方法。可惜,她們沒有在意自己的行為犯了規,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角度和要求來解决功課上的問題,結果不斷重犯同様錯誤。即使學期開始已提醒她們要留意自己的問題,在適當時候及早求助,但她們最後依然故我,經常引至情绪困擾。當然家庭因素亦有關係,當父母遇上問題便互相責難和訴之於發洩情绪,孩子遇上困難寧願單獨處理免得父母吵鬧,所以自少已不習慣提出要求或尋求協助。原來「求助」的行為涉及很多因素例如性格、期望、對規則的理解、父母的行為和取向等等。

看來整個「求助」過程中,當事人必須有相當專注力、自省和耐性,决一不可!幫自己也是一種學問。而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學習旅程。每個人都可以設計自己的旅程。最重要是快樂而無悔。

View original pos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