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Mother’s Choice

After a long day, mother came home from work.

Finding her 14 year old not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anything but sticking her eyes onto the laptop screen, the mother tried to break the ice and say , “Guess what? I met a loser who don’t even know herself. Let me tell you a joke.”

The 14 year old reaffirmed her mother, “Oh yeah, I know. Your life is a joke, isn’t?”

Sometimes, children can make enlightening statement. Take it or leave it? It’s the mother’s choice.

0

No Jokes

20130731-195623.jpg
Source: 100,000 Pics

A student, after considering different options for quite some time, told his counselor what he decided to do after completion of his undergraduate program.

“Finally, I decide to take the subject seriously and explore indepth whether my mother is a woman” the student said. His counselor looked puzzled and asked him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The student replied, “it is just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my intellectual pursuit.” He further explained,”At the end of my grad school, I will be able to tell that my mother may not be a woman. That’s why philosophy attracts to people who really got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hink about.”

0

評估資優孩子FAQ(4) – 家庭協調

20130729-210828.jpg
Source: 100,000 Pics

家人協調是關鍵

不過,筆者亦見過不少家庭,父母與孩子的資優特性產生很多不協調的地方,彼此都很痛苦。

其實,這種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關鍵仍在於瞭解和接納。全面資優心理評估是踏上家庭共融的第一步。有時家長態度過於悲觀,認為沒有妥當的資優教育,評估了都沒用。這是不對的。

有些家庭一家大細都欣賞彼此的資優特性(例如:知識廣博、分析力強、情感豐富等),分享和共融時候居多,衝突雖然間中亦很「強勁」,但終歸次數不及快樂經歷那樣多。

另外有些家庭卻滿是火藥味,父或母一方較易動氣。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對求真的熱情,道理的執著,據理力爭的熱誠有時過於激烈,一時忘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反而不自覺與父母諸多爭論,令父母深感尊嚴無存,覺得孩子的行為簡直是挑戰父母權威,理應家法嚴懲。怎料父母與子女彼此的感受和思想角度原來有所不同,可惜雙方不發覺彼此的心語來自兩個「國度」,一方有如講「英語」,另一方講「俄語」,大家無法溝通,雙方都想說「我愛你」,但聽不入耳,聽不明白有時因為聲浪太大、聲線太多怨氣、面上太多淚印、眼角已沒有溫柔。

面對處處不合作的資優少年,失望的父親,夾在中間的母親,彼此所受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充滿「火藥」味的對話,家中仿如戰場,炸藥除時互相「引爆」似的,不一定在「地面」爆發,有時會發生在「地底」。例如一家都想避開衝突,為免引發「火藥味」,因而減少聚在家裏,不懂將大家的矛盾及早化解。但心底裏卻感到「有家歸不得」,有苦自己知。

最慘是「炸藥」的藥引並非在兩代之間,可能不懂「容納資優」這問題一直存在家中,甚至是三代都在類似的困局中兜兜轉轉也不足為奇。

但無論如何, 資優心事有多難解構,我們卻信萬事以愛為先,而瞭解資優孩子由評估開始比較具體和實際。

0

評估資優孩子FAQ(3): 瞭解情绪

20130729-094757.jpg
Source: 100,000 Pictures

瞭解資優生的情緒需要

誠然,父母未必清楚資優孩子的內心需要,錯失及早支援的機會亦不足為奇。在我們的個案經驗中,最常見是父母智力都很高,他們也慣常與孩子分享知識和討論天地南北,且樂在其中,根本已達到「君心知我心」的境界。親子間覺得心靈如此靠近是很難得的事,父母或許沒多去想孩子原來年紀這麼少已懂那麼多,原來並非「常態」。加上父母眼中的孩子總有很多不成熟的行為,因此父母或者一時忘了孩子年紀少能力相應比自己低,所以父母不奇然把具備資優特性的子女看成是「小不更事」的傢伙,沒什麼與別不同。如此反應的父母我見過很多,他們較少想及安排孩子做資優評估。
通常在親友又或老師推動之下,父母才充滿猶疑地把孩子送來評估。

處理這種個案的最大喜樂是幫助一家人重新瞭解資優的特點和心性發展,好讓他們更全面地享受家中的資優質素,共同促進彼此成長。從此,家庭教育做得更適切,更有效,更具建切性。這也是資優評估工作的一大理想。因為家庭裝備了培育資優兒的心得,對於日後在學校為子女特殊教育需要而倡議時(Child Advocacy),父母將具傋更充實的經驗和信心。

的確,有些資優孩子比較內歛,喜歡觀察多於參與,只慣與最親近的人分享心中的想法,單獨時好閱讀,思考和想像。這些孩子的真知灼見.豐富的內心世界,敏銳的情感和自信心都很少顯露出來。父母要提供適切栽培必先要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要學識聆聽心聲,並相信孩子所表達的意願正是培育貼士。父母不妨盡早學識對孩子「言聽計從」而不是刻意改變他們。唯有孩子感到被瞭解才會有安全感,有安全感才會對你開放,依從你的教導。外向的資優孩子雖然較為活躍開朗,適應力強,能言善道可謂魅力逼人,不過他們往往主見更強,更怕沉悶,對父母來說亦是一種挑戰。

0

評估資優孩子FAQ(2): 自信心的去留

20130728-092728.jpg
Source: 100,000 Pictures

資優生的自信心

評估資優生的過程需留意他們怎樣評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我們一方面要從孩子的經歷瞭解塑造其自信心的背景因素,同時亦要促進父母明白子女自信心起跌的因由。資優生信心是否很强的呢?以下是我們從香港一些實際個案所觀察到的現象。

按本中心個案為例,我們觀察到不少資優孩子似乎智能越高自信心越不穩定,而小學二年級後自信心更有下滑的趨勢。即使初小階段資優學生的學校成績多數偏向中上或更好,但成績高並不表示自信心高。

初中以後,資有些優生由於常聽見師長或父母說自己不夠積極,兼上堂難留心聽一些平鋪直敍的書本知識。資優生不其然懷疑自己成績不如人。其次,他們可能覺得在校所學的知識未能令個人思維上更上一層樓,因而感到自己距離理想的學術境界仍然很遠,就算校內成績好亦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欣喜。

最常見的現象是資優孩子長期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孩子開始沒心機上學,臉上失了很多自信的神采。反之父母只見孩子志氣減退,殊不知孩子的自信危機已經逼近,難怪越來越貌似「發霉」,令父母心痛。要走出這個困局,及早做個全面的資優心理評估,然後訂定個別支援方案來依從,這樣孩子的資優發展便可望有個轉機。

0

評估資優孩子FAQ(1): 由心出發

20130727-204935.jpg
Source: 1000,000 Pictures

資優孩子評估為何?

任何心理評估目標應是透過一個有系統的評估過程加深瞭解個別的特質,因而明白他/她的處境和需要,就著當事人評估前所提出的困惑,用評估所得的結果作為輔導和商議的立足點。

瞭解資優孩子才可以訂定適切的培育焦點、比重和步調。每一個資優孩子都是獨特的,舉例一百個智力達IQ130的六歳孩子,是否一百個孩子的身、心、智、靈需要都相近呢?每一個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資優發展各有不同的需要。其實要培育任何一個人都應從瞭解開始,情況就如栽培一株小植物,先瞭解它的特性才可以掌握到栽種的方法。没有瞭解不可能做到有益有建設性的效果。對於培育資優孩子來說,瞭解那些方面最主要呢?我認為智力以外,還有學習能力、性格、創意、自信心和家人關係。

瞭解資優孩子要依循一個評估系統。單是智能評估(即IQ, Raven’s Scores) 不足以為資優學生訂定全面的個別支援方案,有了一個方案,父母就能掌握到培育的主要方向和具體步驟,而學校的課程是培育資優孩子的一個環節。資優教育仍未普及之前,父母不用氣餒,家庭培育也可實行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要認清個別差異,每個資優孩子都是獨特個體,一如任何人都會「十隻手指有長短」,各有其特性。愚見是培育之道在乎「順性」。

0

小寶 ADHD

Is-ADD-and-ADHD-same

小寶生長於小康之家,父母均是專業人士。小寶做事超級慢條斯理,經常心不在焉,魂遊太虛,忘記自己應做的份內事。由小學至中學,小寶總是不願做功課,又欠缺主動性,往往要父母強迫之下才開始溫習默書和考試的內容。

小寶的爸爸愛女心切,見小寶對每樣事情都一臉「事不關己莫勞心」的態度,焦慮過度,不時盛怒責難,甚至嚴懲打罵,愛女之心被失望和焦慮所圍困。爸爸常常指責太太不懂得教導女兒,結果在小寶中三後便安排她到外國繼續升學,希望透過改變環境幫助小寶成長。

小寶在新的學習環境,生活得頗愉快,也建立了自信心,可是上課時精神仍然不很集中,以致接收到不完整的訊息,影響知識的吸收。高考成績不理想令小寶考不上心儀的大學,令她感到巨大的壓力,於是尋求專業的幫助。

經我們轉介後,看過(哪方面的)醫生,服過藥後,小寶的專注力問題有了明顯的改善。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種能改善小寶專注力問題的方法,還要輔以完善計劃協助治療:

1. 重新訓練小寳有效的讀書方法和思維的技巧

2. 幫助小寳解開心理痛苦的啞謎,重新建立思維模式

3. 小寶的自信心是否可以重建,在接受藥物及新技巧訓練後亦要視乎個人意志。父母亦要接受心理解謎,放下偏見,重新學習彼此接納,他們首先要留意自己是否亦有專注力及其他情緒問題,反思過往的親子關係是否有其他因素。父母本身溝通是否出現問題亦是一個相關因素:他們是否願意進一步尋求治療、他們之間的感情是否可以修補及互相支持,甚至父母會如何應付比較昻貴的治療費用也是當中需要考慮的。

4. 可以的話,父母應跟學校溝通有關小寳的特殊需要,看看能否安排専業老師給予協助

0

小豪 AS

P1339471266365

小豪就讀幼稚園低班時,常常被老師投訴他於課堂的參與度低,經常在自言自語或自己跟自己玩耍,到了幼稚園高班的時候,老師又投訴小豪常常騷擾同學上課,因為他除了自言自語外,還常常跟同學談話,又提出很多問題,更甚者擅自離開座位,繞著課室跑圈。

小豪在家的時候跟在學校的他簡直判若兩人,對於有興趣的事情,如地圖、巴士路線、交通網絡等可以表現得十分專注,動輒研究半天也不覺得悶,跟全職在家照顧他的媽媽更是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可是,外人都看不到小豪這一面,只是憑他在外的表現,認定他的行為異常。

小豪六歲的時候被評估為智力達資優水平,亦即是「資優兒」。可是對於培育小豪的方法,夫婦倆卻持相反的意見。小豪媽媽不在乎兒子是否資優,只希望依循專家的分析,學習了解自己,並嘗試與丈夫重新適應兒子獨特需要,以配合他成長。另一方面,她經常約見社工和老師反映兒子的問題,只可惜她發覺學校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照顧資優學生多重特殊的獨特需要。

不過,小豪的爸爸覺得不應標籤兒子為「資優」,以免因此帶來一家人不必要的壓力,因此當小豪媽媽常常找學校的老師和社工反映小豪的需要時,他卻批評太太在學校張揚兒子是資優生,無疑是望子成龍,有損兒子成長。

小豪的媽媽知道親人、專家及教育工作者等各有見解,卻因角度不同大家提出的方案都各有限制。所以在找到完滿的方案前,她堅持最重要的,莫如用心聆聽小豪內心的聲音。

究竟小豪這故事對讀者是否有點兒似曾相識呢?

0

優次為何? 作者iChan

20130724-212516.jpg
暑假期間,很多小孩到各課餘中心學東學西,孩子們日子可能過得像平時那般忙,又或者比暑假前更忙,也不足為奇,甚或司空見慣。

近日筆者在中心等待孩子其間,多次見到有一、兩位媽媽忙著備課:一個就握著紅、藍筆對住小孩來年常識課本抄下生字和課文重點。遠遠看一下題目似乎是「冰的 X X」。

其實,新學年開課後小朋友將在課堂聽到老師講解,家長大可根據課本的圖片在家再做一次「冰的形成與融解」的實驗。若陪孩子作課後溫習,相信有關知識足以令小孩牢記心中。更何況,做筆記是為抓緊重點加深記憶,小孩應自己動手做才會事半功倍,究竟家長備好筆記是否事倍功半呢?另一邊廂也有一個媽媽不停翻弄着自己編印的數字紙,剪來又剪去併合在另一張大硬卡紙上,相信這都是用來幫子女加深記憶的。

既然是上堂老師會教的課題(數字),又或課本背後已有的教材(數字卡),筆者想不通那些「充滿拼勁」的媽媽所作的努力是否多餘了?

明白父母用心良苦,自製愛心教材,感受到「愛」的付出。

小孩要在來年學的,都在暑假中學了;小孩應自製的,父母都備了,他們在新學期,那麼只需完成功課,比其他同學答題快,也許成績領先。然而,小孩上課還需學甚麼?做甚麼?

筆者想,既然要學的都會了,不如與校方研究跳班的可能性,大家節省資源(時間、金錢、人力、物力)。香港是講求效率主義的社會,何不讓有限資源更有效地運用呢?